吹糖人傳統技藝 — 一口氣的藝術
•刊登日期 June 12 2025

圖:王三明師傅
麥芽糖在熱鍋中像琥珀一樣流動,趁糖還未冷卻,師傅在糖球上捏出一個小孔,拉出糖管,輕輕一吹,糖球開始膨脹,彷彿有了生命。師傅並非從小習藝的匠人,而是一位曾經身處政府宣傳部門的文化工作者——王三明。王師傅的轉變,始於一次又一次的文化走訪——從記錄傳統,到親手延續傳統。
一份偶然的邂逅,開啟了傳統技藝的旅程
「那時候工作需要,我就到處走訪,記錄家鄉古城的故事。」2000年王師傅大學畢業後,由於工作性質,他經常走訪地方,尋找具有地方特色的新聞素材。王師傅對吹糖技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他毅然放棄了穩定的工作,拜師學藝,正式踏入這個行業。沒想到,這一吹,就是二十多年。

六百年的傳統技藝,細膩到每一個細節
吹糖人這項技藝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起源於明朝,主要流行於北方地區,如北京、天津和河北等地。許多人誤以為「吹糖人」是指製作吹糖的師傅,但王師傅笑著澄清:「大家有所誤解,『吹糖人』實際上是這門技藝的正式名稱。」製作吹糖時僅需準備五樣工具和材料:用於熬糖的電磁爐、攪拌糖液的木棍、用於冷卻的風扇、固定成品的木棒,以及最關鍵的材料——麥芽糖。這門技藝看似簡單,但每一步都蘊藏著極大的講究。王師傅介紹,從熬糖、吹氣到塑形,每一個細節都需精準掌控。麥芽糖的溫度過高會使糖液焦化,過低則容易迅速凝固;而吹氣時,氣力過猛會導致糖皮破裂,過輕則無法塑出理想的形狀。

挑戰與堅持:用創新讓技藝煥發新生
「那個時候,這門技藝只能當成業餘愛好,靠它養家糊口幾乎不可能。」王師傅回憶起初的艱難時期,坦言收入非常不穩定。隨著時代的變化,他開始嘗試創新,不再局限於傳統的單色糖人,而是加入更多色彩,使作品更加吸引人。同時,他還推出了互動體驗活動,讓客人也能參與吹糖的過程。「現在的吹糖,不只是作品本身,更多的是一種體驗。我會讓客人吹出基本形狀,然後我來幫他們完成細節。」
傳承與未來:讓更多人愛上吹糖工藝
作為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吹糖人工藝的傳承始終是王師傅心中的重點。他欣慰地看到,如今越來越多人對傳統文化充滿興趣,並願意學習這門精湛的技藝。「以前學這門手藝的人,很多是為了謀生,文化水平不高。但現在不同了,人們學習及關注這門手藝,是為了守護文化,這是一種精神追求。」
王師傅來到香港已經有八年了,吹糖工藝不僅是一門技藝,更是一種情感的傳遞。他希望更多人能了解吹糖工藝的歷史和製作流程。他還積極利用社交媒體平台,如Facebook,分享自己的作品,吸引更多人關注。「我希望這門手藝能被更多人看到,能讓更多人感受到它的魅力。」
吹糖的故事仍在續寫,而王師傅正用他的雙手,將這門延續六百年的技藝吹向更廣闊的未來。如想了解更多這項技藝,請觀看以下片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QFYJMUhv30
鳴謝:王三明師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