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水墨畫 — 傳統與創新之間的藝術探索
•刊登日期 April 28 2025

1987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的甄廣源老師曾任中學視覺藝術科主任三十多年。
繁重的教學之餘,仍有繼續自己的藝術探索。他的創作範圍廣泛,
有水墨畫、版畫、塑膠彩、雕塑和陶藝等。
甄老師今天和我們分享關於「新水墨」的知識,以及他如何在傳統與創新之間的探索歷程。
圖:甄廣源老師
從傳統「畫譜」到現代探索
以前在中國畫的學習過程中「畫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甄老師向我們展示了一本名為《芥子園畫譜》的書。
他解釋道:「畫譜」就好像一本字典,記錄了前人的各種風格畫法,
不同的山石樹木、花卉禽鳥等都一一作為範本。學生通過臨摹畫譜中的範作來學習。
不過,現在的學生都會覺得「臨摹」畫譜沉悶乏味,缺乏創意。
但是甄老師卻認為「臨摹」只是一個學習過程,學習傳統的技法,
不等如在作品中不可以創新探索。
圖:《芥子園畫譜》
圖:臨摹傳統作品
香港著名藝術家呂壽琨先生在六十年代突破傳統,創作了嶄新風格的水墨作品,
到現在「新水墨」已經成為一種獨立的、受到不少藝術家努力探索的畫種。
「新水墨」和「傳統中國水墨畫」的不同之處在於摒棄傳統筆墨技法,
只將水墨視作一種媒介,用任何具創意的方式,應用於宣紙之上。
例如「紙拓」、「水拓」、以及用不同顏料混合滲化等等。
務求做出新穎的效果。甄老師展示了幾幅作品,說明傳統畫法與新水墨畫法的區別。
圖:新水墨效果實驗
新水墨的技法與探索
在傳統水墨畫中,「皴法」是一種重要的技法。
用來表現山石的紋理和質感。甄老師強調掌握「皴法」需要時間和練習。
功力就在於運「筆」的「輕」、「重」、「快」、「慢」和
用「墨」的「乾」、「濕」、「濃」、「淡」。
相比之下,新水墨畫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和創作空間。
甄老師介紹了一些新水墨的技法:
「水拓法」:把墨放到水面,讓墨不規律流動,再用宣紙把墨吸取。
「紙拓法」:把墨塗在縐摺的紙上,再印壓在宣紙上。
諸如此類,有很多種方法。有些人覺得這些完全不用學,總之就是一種特別效果。
甄老師強調雖然新水墨畫看似簡單,但要真正掌握和應用於創作,
仍需要不斷的探索才能成為一幅完整的畫。
圖:新水墨效果應用
圖:滲化效果應用
圖:傳統皴法與滲化效果結合
教學理念:引起興趣為先
作為老師,甄老師有自己的教學理念。他關注如何在中學教育中介紹中國畫。
在學校裏中國畫的教學好像很薄弱。因為要畫一張好的中國畫要用很長時間去練習,
但中學的課程這麼多,一年裏面可以給多少課堂去畫中國畫呢?
面對這個挑戰,甄老師選擇先引起學生的興趣。
「我的想法就是讓學生先去接觸,不要讓他們覺得很困難或者很悶。
先給他們一點趣味。」他讓學生嘗試一些容易入手的新水墨技法。
「我覺得不需要太寫實,可以抽象一些。用水墨做出特別的效果,從而得到滿足感。
讓他們覺得水墨原來是一個這麼有趣的東西!之後他們可以慢慢再去嘗試。」
甄老師認為引起學生的興趣是教學的重點。
「當學生接觸水墨之後,起碼知道怎樣控制水墨乾濕。」
甄老師展示了一些學生的作品,指出即使是中一學生也能通過簡單的技法創作出有層次的作品,
跨越傳統與創新的界限。
跨越傳統與創新的界限
新水墨的世界非常廣闊,不受傳統工具和方法的限制。
甄老師說「如果你本身有傳統水墨的基礎,再運用新水墨技巧和觀念。
就會做得好一點。」但同時他也指出很多外國藝術家也投入新水墨創作,
對外國人來說沒有這個傳統中國畫的包袱。
只是當它是一種水彩、一種顏料或一種媒體。甚至有人用咖啡或茶當媒介作畫。
他鼓勵學生在創作過程中不斷探索和想像。一邊做一邊想像。
可能是你做的時候不知道會像什麼,做完之後加上想像、補筆修改,
就成為要表達的事物。甄老師始終相信創作不應受限於傳統或工具,創作觀念才最重要。
他鼓勵更多人接觸新水墨畫。有些人經常都說自己不懂、沒時間或者畫畫沒天份。
對此,甄老師的回應是要嘗試接觸,大膽一點,以趣味為宗旨。
通過打破傳統與現代的界限,甄老師不僅探索自己的藝術道路,
更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學習環境。正如他所示範的作品一樣,
新水墨畫兼具傳統韻味與現代創新。成為連接古今的一座橋樑。
在這個節奏急促的時代,
甄老師的教學理念和藝術探索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思考傳統文化如何與現代生活對話的方向。
正如他所說:「水墨畫離不開的就是水墨和宣紙。
因為宣紙的性質就是可以吸水的反應和效果。但是卻不必局限於傳統的表達內容。」
這種包容和開放的態度或許正是傳統藝術在當代社會中再找到新生命的關鍵。
鳴謝:甄廣源老師 & 佐敦 Art Lane 24 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