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村傳統手工藝:以花帶連結生活與美學
•刊登日期 July 02 2024
梁少霞婆婆(麟娘)與趙雅然女士(Gladys),是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花帶」的傳承人,今日就由她們為我們娓娓道來關於花帶的知識和故事。
圖左:趙雅然女士 圖右:梁少霞女士
在現代,提起飾品,大家可能會想到耳環、手鏈、髮圈等。但回到四五十年代的圍村,大多數人在物資匱乏的年代,花帶的存在顯得特別鮮明。麟娘婆婆表示,由於當時生活艱難,根本沒有閒錢購買飾品或禮品,所以女士們一般都會在街市購買絲棉線,親手製作花帶送人,或者把花帶用作圍裙帶、涼帽帶和包頭仔帶。同時,花帶在結婚送禮上亦有特殊寓意。在五十年代,圍頭和客家婦女會親手編織花帶贈送給男方家人,以表達對夫家的敬意和尊重。
花帶的美學
花帶的配搭和圖案上也是千變萬化。首先,在風格上,客家和圍頭人選用的花帶是截然不同。簡單來説,客家人多造雙色花帶,一隻顏色的花配白色底,樸素簡潔。而圍頭人以多種顏色去配搭花帶,色彩鮮明的對比色令花帶更奪目華麗。花帶不但能突顯風格,也是身份的象徵,例如:已婚女人主要戴紅線帶,素色帶配白線即代表未婚少女。至於在圖案的選用上,部分具特別的象徵意義。例如:「欖仔」圖案,取其諧音是寄願新娘子生男丁,充滿美好的祝福。若把花帶翻過來到背面,則會出現「含笑」圖案,兩個圖加起來又稱「含笑包欖仔」。
圖左為圍頭花帶,圖右為客家花帶
圖中顯示為圖案「欖仔」
編織花帶的過程
花帶編織是一門需要編織者專心致志和運用智慧而產生的工藝。「工藝」意指技術與藝術的結合,一脈相承 。麟娘婆婆指出,編織的技法算是易學難精,一理通就能百理明,只要學會基本功,多練習,自然不用跟著示範圖亦能完成心中所想的圖案。在編織花帶上,需要經過七個主要步驟:第一,經線選色排序,在選色上沒太多限制,但需符合邊線的面線和底線是相同顏色亦對稱。第二,繞經線,將準備好的經線繞上固定器。第三,經線上帶線筒,將不同顏色的線配上帶線筒。第四,製作「伯公」,用作分開經線上下的裝置。第五,盲帶編織,透過加入橫線與經線交織,將帶頭鎖緊。第六,加入流蘇,將一束線捆緊然後加入至花帶編織當中。第七,花帶編織,透過提線、壓線的方式,形成各種橫線與經線的組合,編織出各種圖案。最後,就是製作流蘇及鎖緊橫線收尾。若編織過程失誤,要還原至未出錯部分,用牙籤挑出線條,重新編織。需要暫停編織時要用夾夾緊經線,避免經線散開。
編織時會用到的工具,線材、帶線筒、帶批等等
舊日以板櫈輔助,進行編織
手執「伯公」,更換上下線排序
花帶傳承
藝術家趙雅然(Gladys)近年向圍頭與客家婆婆拜師學藝,為傳承花帶出一分力,以花帶織寫出兩代人的故事。經過幾年的相處和學藝, Gladys與明愛龍躍頭社區發展計劃合作,透過舉辦展覽及與坊間不同單位合作舉辦工作坊製作花帶令更多年輕人認識和了解到花帶的美學。
同時,他們亦協助保存多位婆婆的花帶和服飾,訪問期間,Gladys就向我們展示婆婆們年輕時的作品。
Gladys向我們展示麟娘婆婆年輕時的作品。
以創新回應傳統手藝
在訪問期間,麟娘婆婆告訴我們,時代變了,即使是傳統手藝,也要與時並進。現今的花帶的工具也有一些明顯的變化。如在以前,繞帶筒多是用竹造成。但現在因越來越難取得竹做原材料,所以帶線筒改以膠筒代替。至於在選購線材上,Gladys也表示,現今很難找到從前的線材。以前的線材顏色持久度高,歴久不衰。而在現代,則可以選用同樣韌性高的蕾絲線,牛仔線,十字繡線等編織花帶。在訪問尾聲時,麟娘婆婆更向我們展示她最近的得意之作,用新物料去試編成花帶,而該物料就是毛冷線。這勇於創新和新嘗試的心態,也許正正能為花帶編寫新一章故事。
後:舊式竹製帶線筒,前:新式膠管帶線筒
麟娘婆婆嘗試用毛冷線編織新作品
參考資料:《香港客家,圍頭花帶文化解碼》
鳴謝:明愛龍躍頭社區發展計劃